7月14日至19日,我校围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参加了陕西省举办的新时代青年延安行革命文物融入“大思政课”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叁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于“大思政课”、革命文物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将延安精神与抗战精神融入“大思政课”社会实践,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全民族抗战的伟大历程及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引导青年从革命文物和历史场景中体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
擘画:精心组织筑牢信仰之基
此次活动由省文物局联合省委宣传部、省委教育工委共同主办,以抗战时期爱国进步青年北上延安为历史背景,以当时的八路军西安办事处旧址——延安线路为参考,途经泾阳、黄陵、洛川、甘泉、富县等地,参访安吴堡战时青年训练班革命旧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宝塔山、枣园革命旧址、延安革命纪念馆等革命场馆,调研八千里豆腐厂等反映乡村振兴成果的公司,使青年学生实地感受延安精神的内涵,加深对思政课程理论知识的理解。学校高度重视此次活动,将其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党委宣传部、校团委会同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负责活动的组织实施,活动方案设计紧扣“学习精神、砥砺信念、助力振兴”叁大目标,有序做好人员组织、行程安排、安全保障等工作,确保活动顺利开展,切实增强革命文物融入“大思政课”实践效果。
践行:多维教学深植红色基因
六天的行程,师生齐上一堂“行走的思政大课”。在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研学团从泛黄的文件中解读党在西安的抗战史实;在安吴青训班旧址,感受“到延安去”的热血豪情;在照金纪念馆,简陋的枪械和补丁的军装,生动诠释着陕甘边革命根据地是抗战的“桥头堡”不是空话,是先辈用血肉筑成的坚实防线。薛家寨的悬崖洞窟徒步、直罗镇战役纪念馆的沙盘推演、甘泉雪地讲话旧址的《重走革命路》特色实践、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的《回延安》集体朗诵……系列活动无不彰显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和中国共产党“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奋斗哲学。在延安革命纪念馆、王家坪、枣园、杨家岭等革命圣地,专题思政课深入解读延安精神内核。宝塔山下,实践团成员赵梦婷同学以“宝塔山下的誓言”为题作宣讲,将先辈理想与青年使命紧密相连;枣园旧址内,张永强同学结合张思德事迹探讨“为人民服务过时了吗”,引发青年深思;桥儿沟革命旧址与延安文艺纪念馆里,“文艺为人民”的创作初心涤荡师生心灵;实景演出《延安延安》以磅礴艺术力量激活历史记忆,凝聚滚烫赤子情怀。师生们通过文物触摸历史温度,在“看、听、思、讲、行”中感悟延安精神的历史沉淀与时代光辉。
深耕:夯实机制巩固育人阵地
通过沉浸式实践,学校师生将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深度融合,在革命文物中汲取力量,在红色热土上砥砺初心。师生们纷纷表示,要将延安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转化为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强大动力。此次活动的举办,是学校系统推进“大思政课”建设,推动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生动缩影。近年来,学校党委高位谋划部署,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印发《“大思政课”建设工作方案》《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结对育人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设立专项经费并持续加大支持力度,不断夯实制度建设与投入保障。锻造过硬思政教师队伍,依托省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培育单位和省级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通过思政“大练兵”等活动以赛促教,2024年学校在陕西高校思政课教师“大练兵”中获奖人数并列全省第一。深化实践育人成效,与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照金纪念馆共建“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与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中国纺织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联合共建纺织劳模工匠“大思政课”研究教育基地,获2024年新时代青年延安行革命文物融入“大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最佳组织奖,并入选陕西高校革命文化传承联盟会员单位。思政育人典型经验受到《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学校将持续推动“大思政课”建设综合改革,不断提升思政引领力,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撰稿:马砚之 雷鸣 审稿:王鸣媛 傅博娜)
